您在这里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od体育官网

od体育官网基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:基建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

发布时间:2024-05-19 11:38:13

来源:od体育官网登录平台 作者:od体育平台官网

  建国七十余年以来,我国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整体滞后、瓶颈制约、基本缓解到总体适应 的跨越式转变,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重点基建领域成绩斐然,高铁里程、公路里程、港 口吞吐量等多项指标跃居世界第一,建设港珠澳大桥、青藏铁路、南水北调等多个代表 性超级工程,被世界冠以“基建狂魔”称号。纵观我国七十年辉煌基建发展史,根据建 设重心及作用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:1)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(1949-1978), 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,基础工业体系初步建成。2)改革开放三十年(1978-2008),加 快完善能源供应、交通运输、基础原材料、农林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缺口,基础产业瓶 颈制约明显缓解,基建水平取得重大飞跃。3)四万亿基建刺激方案出台后(2008-2017), 基建迎来又一次成长高峰,期间逆周期调节作用持续凸显,共经历三次强力“稳增长”, 基建增长动力转为政策驱动。4)基建低增长时代(2018 年至今),2018 年起地方融资 平台监管持续趋严,资金端约束加强,基建增长明显放缓,整体投资增速维持低位。

  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,基础工业体系初步建立。1953 年新中国出台“一五计划”,正式 确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,并规划建设以苏援 156 项工程 为核心的共 694 个工业建设项目,涉及煤炭、石油、炼钢等多个工业薄弱领域。1957 年“一五”计划多数指标大幅度超额实现,多个现代工业部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 发展,其中包括: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;首个载重汽车厂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产出第一辆“解放牌”汽车;首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首架喷气式飞机;首个制造机床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,“一五”工程落地标志着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已 初具轮廓。1958-1970 年间“二五”、“三五”计划陆续落地,工业化体系逐步完善,能 源、冶金、机械等领域产能持续扩容,自给率大幅提升。1973 年我国耗费 43 亿美元引 进 26 套成套装备(“四三方案”)弥补钢铁、石化、化纤领域技术短板,同时推进系列 技术引进方案,大幅缩小了重点产业的国内外技术差距。整体看,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 放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方案基本围绕重工业展开,期间各类财政及行政资源高度集中于 中央,“一五”时期中央控制了近 80%基建拨款,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有力保障了大批 高投入重工业项目的顺利实施。

  1978-1989 年:迅速发展前起步阶段,集中力量加大重点行业投入。改革开放前,我 国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主,能源、交通等重点基础设施十分薄弱,整体投资结构存在严 重轻重工业失调问题。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缺口,我国于 1982-1989 年安排建设 共 319 个重点项目,其中能源、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 261 个,计 划总投资 2927 亿元,占全部重点项目的 94.2%。1978-1989 年基建累计投资额超 1 万 亿,年均复合增速达 11.5%,期间建成落地的重大工程包括:葛洲坝水电站、平朔露天 煤矿等 153 个重点能源项目;冀东水泥厂等 88 个重点原材料项目;大秦电气化铁路一 期工程、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、北京-武汉-广州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等 125 个重点交通 运输和邮电通信项目。上述项目的建成投产大幅缓解了能源、原材料、交通、通讯等行 业供应短缺问题,为后续经济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。

  1990-2002 年:基建进程加速推进,国债发行促基建投资额高增。1990 年我国出台《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》,对农业、水利、能 源、交通、邮电通讯、原材料等发展作出明确部署,全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。1998 年受海外金融危机及境内水灾影响,我国发行了一批特别国债用于对冲经济下行压 力,投向农业、水利、交通、通信、市政、中央储备粮库等基建领域,1998-2002 五年 合计发行特别国债 6600 亿元,有力提振了基础建设投资额增长。1990-2002 年,我国 累计完成基础建设投资额 11.4 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速 21.5%,相较 1978-1989 年增长 10 个 pct,建设进程明显提速。期间我国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重大突破:1)能 源领域,落地神府东胜矿区、新疆塔里木油田、大亚湾核电站、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、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、二滩水电站等工程,大幅缓解能源紧张状况。2)交通领域,京九 铁路、北京西客站、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、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;沈大高 速建成通车,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。3)水利领域,开展了长江、黄河等主要干流、 湖泊的防洪堤建设;三峡水利工程开工。

  制度变革:分税制改革推行,城投平台成地方政府融资最主要来源。1978-2002 年间, 我国财政制度共发生两次重大变革。1980 年我国将原先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变更为财政 包干制,即地方政府按固定分成比例缴纳税收给中央,其余归各地自由支配。改革开放 之初,此轮放权让利有效激活了各地经济发展活力,然而长期实施后中央财政逐渐入不 敷出,导致中央整体宏观调控能力下滑。为解决中央财政匮乏及财权分散问题,1993 年 我国推行分税制改革,将原有财政包干制中由地方收取的部分税收划归中央,并采取税 收返还及转移支付制度弥补地方财政缺口,中央财政汲取能力大幅提升。分税制推行后, 地方政府为扩大融资渠道开始借助城投公司作为基建融资平台,由城投公司向国开行贷 款,待项目完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后再由地方政府还款,各地城投平台逐步兴起。

  2003-2008 年:全面快速发展阶段,基础设施水平跨越式飞升。“十六大”以来,我国 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2003-2008 年基建累计投资额达 15 万亿元,年均复合增 速达 23%,各领域基建布局持续完善。1)能源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:截止 2008 年末 能源工业累计完成投资 10 万亿元,年均增速 14.7%;原煤/原油年产量分别达 27.9/1.9 亿吨,是 1949 年的 87/1583 倍;发电累计装机达 7.9 亿千瓦,是 1978 年的 13.5 倍, 其中火电/水电分别达 6.0/1.7 亿千瓦;核电/风电达 885/839 万千瓦,清洁能源建设取 得初步进展。2)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:截止 2008 年末交通运输业累计完成投资 9 万 亿元,年均增速 13.4%,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,其中新增铁路里程 5.79 万公里;新增公路里程 365 万公里,高速公路增加 6.02 万公里,“五纵七横”国道主干线初步形 成,公路等级明显提高。3)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:1979-2008 年我国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 4.9 万亿元,年均增速 31.5%,供水供气、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保 障能力大幅增强。历经三十年发展我国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不断缓解,能源、 交通、通信等领域成绩斐然,建成落地西气东输、青藏铁路、三峡工程、南水北调等多 个超级工程,基建水平取得重大飞跃。

  “四万亿”投资方案出台,地方政府加码投资全力稳增长。2008 年 11 月初,为应对金 融危机,国常会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。初步匡算, 实施这十大措施,到 2010 年底约需投资 4 万亿元,建设项目以政府主导的基建、市政 类工程为主。多数项目在中央转移支付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配套融资,但当时地方政府 无法进行债券及融资,项目投资落实缺乏快速有效渠道。2009 年 3 月,央行和银监 会联合提出: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,发行企业债、中期票据等融资工 具,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。”以城投公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井 喷式出现,基建迅速落实,城投债发行规模明显增长,2009 年全年发行规模 1896 亿元,超过历史之和,地方政府运用融资平台支持基建成为重要力量。

  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持续凸显。自 2008Q4 四万亿基建项目推出后,基建逐步成为托底 经济的重要抓手,在后续多次稳增长中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使用。2008-2017 年我国共 经历三次强力“稳增长”:1)2008Q4-2009 年“四万亿”投资出台,基建累计同比加速 回升,2009 上半年基建同比增速高达 51%,全年增速高达 42%。2)2011Q4-2012 年, 受外部欧债危机及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影响,2011 年底政策再次转向稳增长,2012 年 4 月起发改委项目审批进程明显提速,财政支出大幅加码;同时放松融资平台监管,城投 债发行大幅放量(2012 年同增 161%)。2012 年基建投资增速快速攀升,由 2 月的-2.4% 增长至 12 月份的 13.7%,2013 全年基建投资增速超 21%。3)2014Q4-2016 年,国际 市场需求乏力,国内地产高库存压力显现,基建稳增长政策再次加码,2015 年政府再次 边际放松融资平台监管,并大力推广新融资工具 PPP,2015-2017 年基建投资始终维持 在 15%-20%的较高增速水平。

  地方融资平台监管趋紧,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。2014 年 9 月,国务院出台《加强地方 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》(43 号文),明确发行地方债为地方政府举债的唯一合法形式, 且必须进行额度控制和预算化管理,在 43 号文基础上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多个文件推动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及隐性负债化解。2015-2016 年间,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受到监管, 地方政府开始依托 PPP、政府投资基金、政府采购服务等模式进行融资,“明股实债”问 题突出,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仍存。2017 年 5 月,财政部 50 号文再次重申严格限制地方 政府违规担保、违规举债;同年 6 月发布 87 号文,要求严格禁止以政府采购服务模式 开展工程;11 月发布 92 号文进一步规范 PPP 项目模式。2018 年 3 月,财政部发布 23 号文,全面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,提出在预算法框架下,除 地方政府债券外不得提供任何方式融资,并对资本金进行穿透式监管,地方债务管理进 一步趋严。2018-2021 年间我国基建投资额分别增长 1.8%/3.3%/3.4%/0.2%,期间为 应对中美贸易摩擦(2018Q3-2019Q1)及新冠疫情(2020)压力共采取两次稳增长举措, 但由于地方政府隐形负债管控未明显放松,整体基建投资增速仍保持低位。

  我国广义基建投资口径包括电热水、交通运输及公共设施三大领域,2021 年三大领域 分别完成投资额 3.5/6.8/8.6 万亿元,占基建投资总额的 18%/36%/46%。分行业 看,电力、热力、燃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约有 67%资金投向电力及热力领域,其次 为供水领域(占比 25%)。交通运输业以道路运输业投资为主,占比达 72%,其次为铁 路运输(11%)、装卸仓储(11%)、航空运输(3%)及水上运输业(3%)。水利、环 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中近 80%投向公共设施领域,其余两项占比较小。

  基建三大分项重心逐步转移。从基建投资结构变化看,2003-2006 年我国基建投资额主 要集中于电热水及交通运输领域,占比分别高达 30%/40%,其中电热水投资增速于 2004 年升至 45.2%,达到峰值。2006 年起,随能源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电热水领域投资增 速大幅放缓,占比逐年下降,2015 年起降至 20%以下。同期,交通基础设施迎来建设 高峰,投资增长明显提速,2006-2012 年交通运输业投资占比维持在 40%以上。2012-2021 年,水利、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逐步取代交通建设成为第一大投资领域, 投资占比由 38%增至 46%。

  近三年投资增速有所回弹,水务投资占比大幅提升。2018-2021 。


od体育官网

返回列表

上一篇: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2023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
下一篇:2023-2029年中国基础设施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